奋进▪答卷|科技引领 精准治霾 守护蓝天白云——中圣公司2021年度大气工作成效及亮点回顾

时间:2022-03-04点击:供稿:马敏杰 张文燕 王芳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施的元年。面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严峻形势,中圣公司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平台服务升级,依托优秀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努力提高精准治霾水平,以高质量精准化服务为地方环境改善作贡献。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发挥陕西环保主力军作用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总源头,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是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2021年,公司积极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要求,于前期成立“科技治霾工作站”。年末,为进一步助力公司高质量开展大气业务,筹备成立了“秦创原大气指挥中心”。

“科技治霾工作站”是集“咨询、监测、平台、运维”为一体的大气环境精细化智慧管理体系,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陕西省环科院、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省内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借助专家团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等优势,为科技治霾提供决策支撑。

2021年8月23日,省长赵一德到西咸新区调研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时,听取了陕西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熊良虎关于“科技治霾工作”的工作汇报,并对目前已开展的工作表示高度认可。在省属企业党员干部到秦创原创新中心观摩学习时,“科技治霾工作”多次作为陕西环保集团亮点工作之一,进行讲解汇报。

“秦创原大气指挥中心”目前已完成初步建设,下一步,中心将所有业务地区资源信息接入,制定治污降霾标准化工作模式,指导各项目组开展业务,并配合攻关技术难题。同时通过专家现场和远程技术把控、研判,借助大数据平台、专家团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等优势,为指挥中心下达的最终解决方案提供优化建议,最终达到数据资源共享分析、集中技术研判、统一指挥部署的统一联合作战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治霾的技术水平与应用效果,发挥陕西环保主力军作用,精准助力汾渭平原、关天经济区实现区域联防联控,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大气污染防治

矢志不渝保卫“航天蓝”

针对西安市航天基地项目,公司延续“专家组驻点服务融合网格化高效管理”的服务方式,辅以物联网、大数据、立体环境监测等先进技术,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污染溯源、异常数据分析研判、污染预警预报、环境问题闭环监管,不断探索科技治霾、精准治污的全新模式,建立起大气污染防治的“数字化大脑中枢”。

2021年9月初,西安市全面进入迎接第十四届全运会的关键收官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公司航天项目组驻点团队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及时响应政府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程序,采用颗粒物和臭氧激光雷达、微站及高空瞭望等科技手段开展24小时不停歇精准管控与复盘总结,将各类数据研判的刷新时长缩短至每五分钟一次,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管控措施。

服务团队上下一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在十四运会暨残特奥会会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终取得了西安市各县(区)中第一的斐然成绩,得到了主管单位的高度赞扬。

临近2021年末,疫情让全市按下了暂停键。为保证冬防期工作正常开展正常开展,公司航天项目组第一时间申请开具“保供证明”,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守初心使命,冲在疫情防控前线。航天项目组实时监控智慧环保平台各类设备数据持续输出,为重污染天气数据解析处理做好保障。此外,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辖区空气环境质量安全,防止疫情次生灾害发生,项目组结合环境污染气象条件,及时分析重污染天气成因、发布空气质量预测及预报,全力守护公众健康。疫情防控期间,航天基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位居开发区第二,为复工复产后完成秋冬季空气质量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止2021年12月31日,航天基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8,位列西安市20县(区)第三,同比改善率达8.5%,PM10浓度位列开发区第一,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位列开发区第二,各项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指标均达到年度目标。此外,通过生态航天App全年共处理各类大气污染问题2400余件,整改办结率达96%。

多管齐下守护“安康蓝”

大气环境质量再创佳绩

2021年,安康市“一市一策”项目组戮力同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协助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安康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343天,优良率94%,排名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二,超额完成省考指标任务,空气质量再创佳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精准分析,靶向施策。驻点期间,项目组人员直接参与到安康市空气质量日常管控的调度工作中。定期分析安康市空气质量形势,根据秋冬季及夏防期不同的污染特征,开展成因分析、预警预判等工作,提供针对性管控建议;同时,协同治霾办制定各类工作方案、考核办法等,为安康市空气质量保驾护航。2021年,项目组在中心城区三个“蓝天保卫战”调度群中共发布信息推送300余条,形成11大类专报1095期。

深度摸排,跟踪溯源。巡查工作主要分为例行巡查、高值巡查、专项巡查、整改核查,其中专项巡查包括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散煤禁烧、餐饮油烟等,秋冬季每日开展日查及夜查工作,非秋冬季不定期巡查,以问题为导向督促管控措施落实。2021年项目组累积出动巡查500余次,发现污染源问题2276处,形成巡查报告226期,所查问题基本得到整改。


 

污染源清单摸清排放现状。在支持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决策的技术体系中,构建准确、完整、更新及时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是识别污染来源的基础环节,也是制订污染控制策略的根本依据。项目组针对安康市10大类32小类污染源排放的活动水平开展全面调查,结合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因子测算污染物排放量,编制安康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及其分析报告,为更深层面开展污染源解析、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提供核心基础数据支撑。


 

应急清单助力精准削峰。项目组对安康市各县区进行点对点帮扶指导,线上为各分局解读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办法》等文件内容,针对填报存在的问题进行核实和修正,同时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制定172家工业企业、168处建筑工地及492339辆机动车、18762台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同预警条件下的减排措施,推进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差异化管控。


 

源解析支撑精准溯源。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治理的精准度,准确获得本地各污染源及二次源贡献,在获得安康基础状况、大气污染理化特征的前提下,分别在安康市中心城区三个站点处架设源解析采样设备并同步开展土壤扬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场扬尘和二次扬尘等颗粒物排放源的源采样工作,利用源解析-受体模型开展精准的污染物来源解析,为安康市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县区帮扶,培养地方队伍。区域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污染源现状各异等因素导致各县区空气质量优劣差异较大,项目组在中心城区巡查的同时,下沉旬阳市、汉阴县等重点县区(市),实地问诊病因,为当地生态部门指明治理方向,提供改善建议。


 

治霾路上砥砺前行

凝心聚力再现“蒲城蓝”

2020年至2021年,自公司承担蒲城县”一县一策“大气污染防治咨询服务项目以来,采用专家团队驻点、空气质量常态化分析、污染排查实时响应、预警预报动态发布、管控措施及时调度系统性、科学性、目标性的工作模式,同时依托颗粒物激光雷达扫描、VOCs走航监测、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问题现场诊断等一系列科技治霾手段,使蒲城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佳绩不断。

2021年,蒲城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持续下降,全市排名第5;优良天数逐年递增,由原来192天增加至263天;PM2.5年均浓度逐年递减,由原来57微克/立方米减少至36微克/立方米,改善排名全市第3。蒲城县污染物浓度“节节败退”,优良天数“步步抬高”,人民幸福感“稳稳上升”。

2021年在蒲城县与大气污染战斗的300多个日夜中,团队成员始终坚守,夏日骄阳下有他们忙碌排查污染源的身影,冬日寒风凛冽的午夜有他们坚守岗位的英姿。年节假日,他们尽职尽责紧盯电脑观测数据,或走街串巷摸排污染源,抑或应对紧急污染事件出具分析报告......在蒲城县政府、环保局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调度责任主体、召开空气质量研判会议、落实管控建议、及时反馈污染源整改结果,让管控措施一一落到实处。




 

精准施策保卫“汉中蓝”

科技治霾再获新进展

2021年初,公司团队正式入驻汉中市并开展驻点服务,团队以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为目标,多策并用,致力于治污降霾工作。

2021年汉中市空气质量整体改善,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96.4%;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8,同比变好4.9%,优良天304天,优良率83.3%。PM2.5年均浓度及重污染天数优于省考目标;PM10、PM2.5、SO2、NO2、O3平均浓度同比变好,CO平均浓度同比持平。

全面调研摸家底。项目组驻点期间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共收集千余份调研资料,精准核算汉中市2020年大气污染排放情况;基于汉中市污染源主要分布及组成清单可视化,实现了本地排放源清单化管理。

 

精准溯源找病因。项目组依托颗粒物采集设备开展汉中市细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进一步精准获取汉中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来源及成因,定量分析汉中市大气污染来源占比,为后期精细化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实时分析解成因。项目组自入驻以来时刻关注汉中市各项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分时段向大气办报送各站点数据情况,并根据数据变化发出管控建议,及时将管控指令发送至“汉中市大气治理指挥调度群”。建立日报、周报、月报、重污染成因跟踪分析专报等分析制度,2021年度共编制各项分析报告520余期,包含空气质量概况、各县区空气质量指标排名情况、污染成因分析及管控建议等各方面内容,提升区域治霾精准度。




 

提前研判促防控。驻点跟踪工作研究组与当地大气办和气象局实时对接,基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按需研判,提前发布污染管控指令及建议,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污染预警信息发布做到实处,协助各级各部门做好应对措施,2021年度共发布臭氧和颗粒物管控指令10余期。

科学规划削总量。项目组开展了汉中市18-20年臭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针对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进行专项培训,提出针对性的管控建议;根据相关要求重新修订《汉中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针对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以及应急减排措施技术指南、应急减排清单填报规范进行了详细讲解,完成《汉中市2021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的编制及上报工作,进一步明确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进一步强化减排力度,为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效对接促提升。驻点期间与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形成良好联动机制,实现全年每日工作对接和总结。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向“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小组开放所有数据资源,驻点跟踪工作小组及时分析数据并提供相关建议;专家组定期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提升汉中市大气环境科研力量,形成良好的互动工作机制,全面提高问题解决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汉中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综合治理能力。

打出治霾“组合拳”

助力渭南蓝天保卫战取得新胜利

2021年10月,经过半年前期自行考察及试点工作后,公司团队正式入驻渭南市并开展驻点服务,团队多措并举,落实“第三方专家组驻点服务+高科技治霾手段+7×24小时实时响应”工作模式,打出一系列治霾“组合拳”,助力渭南市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突出。

10月至12月,渭南市秋冬季综合指数5.27,同比下降11.9%;六项指标呈“五降一升”态势,其中,臭氧浓度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2%,PM2.5浓度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9%;PM10浓度10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一氧化碳浓度1.3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二氧化氮浓度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二氧化硫浓度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2021年渭南市完成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考核目标242天,PM2.5完成省级年考核目标44微克/立方米。

入驻期间,渭南市“一市一策”项目组编制完成201期渭南市空气质量日报和月报,54期臭氧工作简报;利用遥感卫星发现渭南市67起高置信度卫星火点,进行5期区县火点情况月通报;利用质谱和六参数走航车对城区进行为期23天包括52次集中走航,编制24期VOCs走航报告,发现问题共72个,其中涉氮氧化物污染问题7个,颗粒物污染问题15个,均及时报送,并得到相关责任部门的及时整改和反馈建议;开展了覆盖渭南市约130万平方米城中村散煤燃烧普查工作;编制《2021年渭南市夏季臭氧污染分析专项报告》,从气象条件、区域传输氮氧化物影响三个方面总结了渭南市臭氧超标原因;编制《渭南市秋冬季空气质量分析报告》,分析2020年度渭南市秋冬季污染形势及污染特征等,并对2021年秋冬季环境空气治理提出了管控建议;完成2021年渭南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修订编制工作,涉及渭南市1360家工业企业;推送了93次渭南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项目组共进行161次巡查暗访,发现117个问题;项目利用便携式VOCs监测仪、热感红外相机和定点油气回收监测仪对主城区内工业企业和双创基地工业园区进行进厂监测12次,对市区加油站和停车场进行油气逸散问题检查共14次,共发现VOCs相关问题23个。





 

“一市一策”工作期间,渭南大气项目组紧紧围绕蓝天保卫战总体目标要求,开展日常动态分析与污染溯源,跟踪评估成效,为环境改善提供靶向治理建议,保障空气质量指标持续改善。专业化团队实施“目标—措施—执行—评估”的动态闭环机制,确保快速有效地推动问题解决,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依托专家团队驻场服务和设备监测监控溯源服务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科学监测设备,驻场服务团队跟踪研究,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终取得蓝天保卫战的胜利。

精致服务显担当,保卫蓝天献力量!中圣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郭治敏说,要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还是要抓源头、找成因、把脉问诊开药方,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中圣公司也必坚持“精致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经营理念,致力做一切环境问题的终结者,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实现“人文环保、科技环保”作出积极努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