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业务,艰苦奋斗(二)

时间:2020-10-14点击:供稿:胥鹏海

我入职时省环科院和省监测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2007年底,按照省环境保护厅部署实施“站院”分家,我被分到省环科院工作,时任环科院院长熊良虎认识到环保咨询业务还有很大空间,他着眼长远发展,谋划业务提升,提出环评资质范围拓展和技术能力提升,探索新领域工作。2009年单位承接了一些煤矿、金属矿开采项目,由于人手紧张,单位安排我主持了镇安县两个铅锌矿项目。这两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还缺技术经验,领导在安排项目时还颇有顾虑,对领导的信任和期望,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带领项目课题组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做调研,收集材料做分析,请教专家做辅导,在困难面前身先士卒,在工作进行到攻坚阶段的那段时间里,项目组经常加班,曾经创下连续三天两夜没出环保大厦的加班纪录,那次加班完回到家里我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在迷迷糊糊中,端在手里的饭碗竟然摔落在地,最终,课题组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赢得了专家的好评,使单位在业务领域开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0年,单位承接了山阳县垃圾填埋场项目,山阳垃圾场选址选在山沟里,筹建前期拟建地没有像样的道路,沟口还横着一条县河,现场踏勘极为不便,我带头脱了鞋子,带领刘瑞、雷芬等同志淌水过河,现场踏勘返回时突遇县河涨水,无法淌水过河,此时恰巧不远处有一个挖沙车,于是大家央求挖沙车师傅帮助渡河,师傅把挖沙的铲斗降到地面,大家站到铲斗里,师傅开动挖沙车把大家像“砂石”一样运送到河对岸,当时站在铲斗里心里有些担心,现在想起来满满都是感动,后来每每回忆起来这次“乘车”经历,大家都说那是真正的“360°全景天窗”啊。我们这种排除万难的工作作风和乐观主义情怀反映了单位的精神风貌,也进一步赢得了业主的信任。

2012年是最繁忙的一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10个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这种工作强度到现在看来也是空前的。那段时间多个项目交织在一起,每个项目的特点又不一样,每个人都要在不同的项目中换思路、换方法,一开始大家恨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股脑解决掉,但是很不奏效。我便跟大家研究探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技术团队进行层级管理,对于问题难点进行清单管理),后来工作效率逐渐提高,工作质量也有所改善。记得在渭北煤化工业园规划环评评审会上,有个资深专家对我们编制的技术报告给予了好评,称这是他近两年见过的中圣公司最好的报告,那一刻我们每个人的辛劳顿时释然,经过那段时间的高强度的工作历练,我们团队的技术能力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在完成之前总是困难的,在完成之后总是轻松的”,只要咬紧牙关,艰苦奋斗,风雨之后必然有彩虹。

由于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我在工作技能上有了长足的进步,2013年,公司抽调了技术人员成立了咨询部,在赵建奇书记和杨林副院长的鼓励和推荐下,我怀着忐忑不安和勇挑重担的复杂心情接受了组织的重托,担任了咨询部部长。那一阵子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的深意,找项目、建团队、管质量、优化服务等等,每一件事都让我深感能力不足、压力巨大,这时候杨林副院长和张景林部长在项目安排和人员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万事开头难是我们的困境,但是由于是个新团队,没有历史欠账,能轻装出发,这又是我们的优势。那段时间我紧盯王林荫、许峰、刘亮等几个业务骨干,对他们严格要求,遇到困难一起研究,我们坚持“小步快跑”的原则,很快把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记得咨询部第一个项目获得了省环保厅批复时,虽然项目不大,但是大家都为部门的“处子秀”高兴不已,我还拿着批文到杨林副院长那里专门汇报,杨林副院长对我们提出表扬,又给我鼓励打气,让我们信心倍增。咨询部在领导的关怀和鼓励下连续三年业绩翻番,成为公司的一个新的亮点。2014年,我还被评为“陕西省环境保护厅优秀党员”和“陕西省优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胥鹏海)

(未完待续)

-分享-